close

隨著下肢肌力的發展,孩子會從爬行到站立,之後開始行走。探索的範圍也會逐漸擴大,並用各種感官探索這個世界,從環境中學習,增進大腦發育。

走路的發展過程

  • 9個月:扶著家具站起來
  • 10-11個月:扶著家具側走;扶腋下會交替踏步
  • 11-12個月:獨站3-5秒;牽手可以走3-4步
  • 12個月:放手走3-5步;牽手可走1-2公尺
  • 13-15個月:走路時會手舉高高維持平衡
  • 1.5歲:走路已經穩定且走路速度加快

 

步態的發展好觀察

  • 剛開始學走路:兩手舉高、腳抬高、腳掌完全著地、步長短、步頻多、兩腳左右寬度大、無推進動作,且會膝蓋伸直以協助穩定等動作出現。
  • 成熟步態出現:兩手逐漸放下、手臂擺盪、手臂擺盪、兩腳寬幅減少等成熟步態。

 

練習走路學問大

  • 前庭刺激:走路是一個複雜的動作,不只需要下肢肌力發展成熟,也需要平衡和重心轉移的能力,給予寶寶前庭和本體覺的刺激,有助於學習行走。可以多讓孩子嘗試側滾翻、跳跳馬、盪鞦韆等感覺刺激。
  • 坐到走:從坐到走是一個複雜的動作過程。首先,孩子會先從坐到高跪姿到扶物站再到行走,所以高跪姿的鍛鍊非常重要,不只可以訓練孩子軀幹和下肢的力量,也能增進未來走路的穩定性。
  • 推著走:孩子開始練推著走時,重心容易過度往前而跌倒,需要多加注意。在練習時,可以讓孩子推著有重量的椅子或洗衣籃,因為有一定的重量,可以控制孩子的重心,避免過度往前。
  • 牽著走:牽著孩子走時,為了避免過度用力,可以讓寶寶主動牽手,練習調整重心和平衡。牽手時,試著將手放低,或只讓孩子牽1-2肢手指頭,逐漸減少協助,越快學會站和走。開始學走時,可以練習父母站在兩端,使寶寶往前走幾步,撲進父母的懷裡,之後逐漸拉長練走的距離。
  • 加強走路穩定度:剛開始學走路,孩子較難抓到平衡感,容易手舉高高,兩腳張的開開的,用這些動作來增進平衡。可以試著讓孩子手上拿一個圓圈圈,協助孩子更容易抓到走路的重心。走路穩定後,能開始嘗試蹲到站、走在不同地面或斜坡的平面,來增強走路的訓練。

 

錯誤的練走觀念

有時會看到求好心切的父母,過早讓孩子學走路,尚未到發展年齡就使用學步車或螃蟹車,並讓孩子穿上布鞋,這些行為都會傷害孩子的發展。

1.使用學步車和螃蟹車:其實學步車和螃蟹車根本無法教孩子走路,一推就能前進的車子,會讓他學到不正確的走路方式和走路重心的調整。此外,在未到發展年齡就學走路,孩子容易使用墊腳尖的走路方式,可能導致小腿肌群過度緊繃,之後很難發展出腳跟先著地的成熟步態

2.太早穿布鞋:再來,過早讓孩子穿上布鞋,會使腳底的本體感覺刺激減少,感覺接收減少,之後走路容易搖搖晃晃,常常跌倒,甚至會做出一些故意跌倒、跑跳、撞擊等尋求感覺刺激的異常行為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走路 螃蟹車 學步車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慮 的頭像
    阿慮

    山山愛讀書

    阿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